本报讯(记者 杨亦周)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日前对我市首家用海企业增殖放流项目进行总结验收,通过资源调查、海上跟踪监测调查和社会生产调查等方式,评估结果显示我市人工增殖放流效果显著。
人工增殖放流是向海洋等天然水域投放水产动物苗种而后捕捞的一种生产方式,是恢复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据悉,该用海企业响水长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2017年投资了520万元,分4次在响水近海海域放流中国对虾、半滑舌鳎、半滑舌鳎标志鱼、海蜇、金乌贼等计1.08亿单位。通过评估,发现人工增殖放流效果显著,尤其是中国对虾,通过近几年在海州湾实施的规模性中国对虾增殖放流,2012-2017年海州湾中国对虾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捕捞群体,海州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投入产出比为1:2.4。
去年,我市开展近海海洋渔业资源放流工作,在射阳海域放流海蜇苗种1亿余只,半滑舌鳎10余万尾。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专家建议根据此次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结论,在以后的放流活动中适当调整放流苗种的规格,加大标志放流苗种比例,合理安排放流时间,为盐城市海域渔业资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